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

你知道嗎?不用溝通也能擁有分享的快樂

          前一陣子世大運風行,不僅選手們努力把獎牌留在台灣,許多人也親自到場幫台灣加油。當然,也有很多人每天看電視、電腦的現場直播,關心比賽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,看直播時,突然發現你的好朋友出現在螢幕上,或是知道好友正跟你一樣盯著螢幕關心賽事,當這樣的狀況出現時,你是否會覺得有一點興奮,好像你們之間產生了一些連結。就算不是在同一個空間,也沒有討論跟交流,但你們正在共享一個經驗,甚至因為這樣,螢幕上選手們出色的表現好像更值得慶祝,而輸球的失落似乎也有人一起分擔。

你是否有類似的經驗,即使好友不在身邊,但知道你們有共同的經驗及感受時,覺得自己好像與對方產生一些連結,心裡暖暖的呢?有篇心理學的研究正好解釋了這樣的現象。

研究者找了30對女性好友,讓她們在不同的房間看一些圖片,其中一位同時會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(fMRI),來觀察腦中不同部位的反應。他們觀看的情緒圖片有三種,分別為正向(例如:美食)、負向(例如:車禍)跟中性圖片(例如:家具)。每張圖片呈現之前,會先告知他正和好朋友觀看同樣的圖片,或者他的好友正在做別的作業,但實際上每人都是看一樣的圖片。在圖片顯示後,畫面上會請他們評估自己的情緒反應。

結果發現,當情緒圖片出現時,如果他們被告知是與朋友同時觀看的話,對該圖片的情緒反應會較正向,中性圖片則沒有明顯的差別。也就是說,與朋友一起看時,正向的圖片會感到更多的正向情緒,負向的圖片就比較不那麼負向,就是快樂更快樂,痛苦會減少的意思。另外,從腦部活動變化來看,當他們認為是與朋友共享情緒圖片時,大腦腹側紋狀體(Ventral striatum)與腹內側前額葉皮質(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/眼窩前額皮質(orbitofrontal cortex)這兩個地方會顯著較活躍。這兩個區域跟獎勵有關,也就是說,當你發覺自己跟朋友有相同的情緒體驗時,腦中這些區域的活躍會讓你感到愉悅。

很多人會認為必須與對方有實際的交流或溝通,才能感受到分享的快樂。但這個結果告訴我們,即使沒有交流,只要知道朋友正跟我們共享這些經驗,就能感到開心,是不是很有趣呢?

當你因為一部電影、一道美食、一位可愛的小孩、一件你們共同喜歡的事物而感動時;或者,因為惱人的期末報告、煩人的上司、一些你們都不喜歡的事物而感到厭世時,不妨想想那位可能與你共享這些情緒的好友或家人,或許你的大腦就會產生一些開心的化學物質,讓你產生更多正向情緒。

當然,你也可以透過文字、影像、聲音等各種方式表達心情與感受,跟好友們分享。總而言之,不管是真的分享,還是想像的分享,結論都是:與朋友分享的心情勝過獨自擁有!

/高醫心理所 蕭舒謙

參考資料:
Wagner, U., Galli, L., Schott, B. H., Wold, A., van der Schalk, J., Manstead, A. S., ... & Walter, H. (2014). Beautiful friendship: 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s improves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activates the neural reward circuitry. 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10(6), 801-808.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Hv-s-IemaA

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

快樂的伴侶,健康的身體


在親密關係中,你是否常常為了對方的一顰一笑而揚起嘴角呢?情緒擁有強大的渲染力,身邊的人越快樂,我們也會感到越高興。但是心情真的只會影響心情嗎?它可能比你想像的更有力量。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,擁有一個快樂的伴侶與自身的身體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。

你的快樂與我的健康
研究者追蹤了在美國的1981對異性戀夫妻六年的時間,想要了解是否擁有越快樂的伴侶也會越健康。參與者的年齡介於5094歲之間,研究開始時以及後續的每兩年,研究者會針對每一位參與者進行訪談,蒐集關於快樂以及健康相關指標的資料。研究者總共蒐集了六種指標:快樂、自評健康狀況、身體功能損傷(1)、慢性病、身體活動(2)、參與者對於自我與伴侶健康狀況的關注程度。

結果顯示伴侶的快樂確實可以預測自身的健康狀態。擁有越快樂的伴侶的人,越有可能陳述出越好的自評健康狀態、經驗較少的身體功能損傷以及擁有更高的運動頻率。並且在研究的六年當中,預測的效果並沒有消退,表示擁有快樂的伴侶對身體健康擁有持久的預測效果。但伴侶的快樂程度唯獨無法預測慢性病,研究結果顯示此兩者之間並沒有關聯。

快樂如何影響我?
你可能會好奇,為什麼快樂的伴侶可以影響自身的健康呢?研究者也從前人的研究中整理出了三個可能的原因。
一、快樂的伴侶會提供越強的社會支持,例如更好的照顧。比起不快樂的伴侶,可能較會將心力聚焦於他自己的壓力上面。而在擁有更好的照顧環境當中,會產生更好的健康狀態。
二、快樂的伴侶可能會帶領自己投入有益健康的活動以及生活型態。例如會有更規律的睡眠以及運動,或是擁有更均衡的飲食等等。
三、與一個快樂的伴侶在一起,可以使生活更加輕鬆。過去研究指出,儘管只是單純地知道伴侶對於生活環境感到滿意愉快,就可以減少自己去尋求對健康有損害的事物,例如大量飲酒或是濫用藥物。並且,更有可能讓自己對生活感到滿意。

從今天開始一起快樂
了解了伴侶的快樂與自己健康狀態的關聯,可能會發現對方的影響力其實比原先想像的更加強大呢!但同樣的,別忽略的自己對伴侶也是擁有相當的影響力喔!你有多久沒有跟你的伴侶出去走走了呢?不妨多和你/妳親愛的的伴侶一起創造快樂的回憶、常保愉快的心情,不只是心靈可以更加富足,也許你的身體也會更加快樂喔!

【註1】身體功能損傷:此研究者使用生活功能的測量來表達身體功能損傷的程度。列出五個年長者可能會遇到的生活問題,例如在自己穿衣服、自己飲食的時候會有多困難。若是在生活中趕到的困難越多,則表示身體損傷越嚴重。
【註2】身體活動:研究終將身體活動分成三種類型,輕度活動、中度活動以及高度活動,並詢問參與者有三種身體活動的頻率。。輕度活動包含使用吸塵器打掃、用洗衣機清潔等使用輕微的活動。中度活動則包含園藝、健走等,需要耗費中等程度體力的活動。高度活動則包含了跑步、健身等等,較激烈的活動。

文/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大四  許瑜珊
資料來源:
1.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. (2016, September 26). Having a happy spouse could be good for your health: Study reveals unique social link between happiness, health among older adults. ScienceDaily. Retrieved March 18,2017 from www.sciencedaily.com/releases/2016/09/160926103526.htm
2. William J. Chopik, Ed O’Brien. Happy You, Healthy Me? Having a Happy Partner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Better Health in Oneself.. Health Psychology, 2016; DOI: 10.1037/hea0000432

圖片來源:網路圖片

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

親密有理:正向情緒讓人更健康?原來關鍵是「社交連結」!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正向情緒與身體健康的關係,似乎顯而易見。一個有較多正向情緒的人,身體也會比較健康;身體健康的人,也可能有較多正向情緒。但你知道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嗎?

        來自北卡羅納大學的佛德利克生教授(Barbara Fredrickson)與來自馬克斯•普朗克(Max Planck)人類認知暨腦科學研究所的寇克教授(Bethany Kok),深入探討了正向情緒及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。他們推測:正向情緒可能可以透過個體知覺到(也就是有放在心裡)的正向社交互動來提升生理上的健康,而且是以上升螺旋的方式(註1)。

        研究者認為:「人們總認為情緒像天氣一樣,是不可控制的。但從這個研究中能夠發現,情緒不只操之在我們,還能藉由情緒使身體健康。」

        為了研究正向情緒增加所帶來的身體反應,研究者以「迷走神經張力」當作健康與否的生理指標,迷走神經張力反映迷走神經的功能與活動,也是社交投入的核心元素之一。張力如果提升,人們比較能夠調控心律及情緒。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,原本迷走神經張力就比較高的人,容易感受到正向情緒,進而有較多的正向的社交投入,這樣的結果又會提升迷走神經張力。

        接著再回來看本文所提到的研究,研究者們想知道是否能透過培養跟社交投入有關的正向情緒,鼓勵受試者有較多的正向社交投入,進而讓迷走神經張力提升。他們將所有參與者分為2組,有一半的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一個為期6週(每週1小時)的課程,由老師帶領,課程目的是以冥想的方式來培養正向情緒。過程中,他們會藉由想起那個能讓自己有溫暖感受的人(如親人、朋友)來提升、培養對於自己及他人的正向情緒(如愛、同理心等)。課程參與者同時需要在家裡進行冥想活動,但不規定他們需隔多久冥想一次。而另一半的參與者則之後再上課程,等待期間不必做任何事情。

        連續61天,這兩組參與者都回報了自己冥想的情況、情緒經驗及社交互動,而迷走神經張力則在研究開始與結束時分別測量一次。結果發現,在課程參與者當中,迷走神經張力原本就較高的參與者,正向情緒上升得比較多,而正向情緒的上升會進而導致社交投入的上升,然後又回饋到張力的上升。而等待的組別中,迷走神經張力則沒有明顯的變化。這證實了研究者的推測:正向情緒能夠透過正向的社交互動來提升迷走神經張力,而且這三者能夠互相提升彼此,形成上升螺旋。

      「在研究中可以發現,跟他人的連結、回憶或是互動,會是驅動正向情緒跟生理上的健康之間螺旋效應的一股動力。」佛德利克生教授對研究結果下了最好的解釋。讓我們一窺正向情緒及社交投入在健康上的作用,就像是規律運動或生活作息等,它可能是生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之一。研究結果或許在未來能夠推展到醫療政策的運用上,透過提昇正向的社交投入,讓人們不藉由藥物或治療就能獲得健康。

1:上升螺旋效應——正向情緒能夠提升本文所提及的正向社交互動,並進而提升人們的身體健康,而這些最終的結果又會反過頭回饋正向情緒的產生,形成一股不斷上升又重複循環的螺旋。


/心理三 周子芸

資料來源:
1.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. (2013, May 9). Social connections drive the 'upward spiral' of positive emotions and health. ScienceDaily. Retrieved January 3, 2017 from www.sciencedaily.com/releases/2013/05/130509123537.htm
圖片來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