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

【科學新知】幫助他人─讓我們更快樂的方法!



    想要變得更快樂嗎?有科學研究發現能讓我們長期快樂的方法!快樂的定點理論指出,我們的主觀幸福感取決於遺傳以及人格特質,因此主觀幸福感在我們的生活中,始終維持在相當穩定的狀態。然而,我們的快樂程度卻會因為生活中的事件而有短暫的改變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當我們習慣這些事件之後,又將回到原本的狀態。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,即使生活中發生像是工作上升遷、金錢以及結婚之類的好事情,最後我們都將會習慣。另一方面,其他研究指出少數事件,例如孩子的意外死亡以及反復的失業,會減少我們長期快樂的能力。令人興奮的是最近有些研究指出,我們可以藉由幫助他人、使我們的快樂程度長期的升高!
  根據德國一項縱貫研究(SOEP)指出,持續的從事利他行為,與長期生活滿意度的增加有強烈關聯,這是目前世界上關於快樂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資料。也就是說,我們若將焦點放在富有同情心的利他行為,像是幫助其他人,最終我們將變得更快樂!而根據其他的研究,利他行為甚至能在短期以及當下就增加我們的快樂程度。心理學家Sonja Lyubomirsky的一項研究,他要求半數的學生一週內自行選擇做五件善行、並持續六週,另一半學生則否。結果顯示做善行的學生相較於另一半學生,快樂程度明顯的增加。
  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是:助人行為能提升我們的自尊,以及使我們感覺到生活的意義,而當我們感覺到生活中充滿了意義,我們將變得更快樂。此外更重要的是,在自願情況下幫助他人才能增加我們的幸福感,如果是出於其它原因幫助他人,則無法增加我們的幸福感。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願意主動的幫助他人呢?原來是因為幫助他人能讓我們產生「好的感覺」。
  一項研究指出,給予男大學生餅乾可以短暫的改善他們的心情,而且隨後發現他們比控制組更傾向於去幫助執行一個假的實驗。在另一項研究中,受試者發現在公共電話中有剩餘的錢,因而短暫提升他們的情緒,隨後發現實驗組遠較控制組更傾向於幫助陌生人撿起落下的報紙。其他研究也指出,當我們的心情越低落,則越不傾向幫助他人,因為這時的我們也需要給予自己支持,怎麼還會有心力將焦點放在他人呢?但事實上這種狹隘的想法,將會使我們的態度及情緒更加沮喪。
    就如同運動可以在疲憊時使我們充滿活力,幫助他人也能
在我們感到挫折時,使我們充滿熱忱、受到鼓勵。古人曾說「當我們照亮他人時,我們也照亮了自己」,因此,從現在起,我們不僅能享受當下的快樂,我們也可以增加未來生活中快樂的頻率以及強度!還在等什麼呢?一起來幫助別人吧!




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

【科學新知】生活不脫序、人生有意義!


可曾想過當四季不再按其順序的話會變得怎樣?
氣候天氣都無法用氣象預報知道,上一秒晴天下一秒就大雨
原本中午的艷陽高照,到了晚上確變得寒冷需要套上發熱衣
我想對於這樣的人生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,覺得意義不在了
甚至會想對天大喊:這還是人過的生活嘛!

一篇四月發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就說明了這樣的關係-生活有條理(Coherence),會讓人覺得生活有意義;在先前的研究發現那些生活過得有意義的人,在其他方面的自評表現水準也相對較好,譬如覺得有較好的身體狀態、生活品質、也較不受心理疾病困擾等等。

雖然很多人都知道讓生活有意義的要件之一就是活得有條理不脫序(譬如不會隨意醉倒隔天醒來發現自己裸體在大街上),但目前鮮少有人對此說法作驗證實驗-因此密蘇里州大學(University of Missouri)的漢索曼(Heintzelman)和他的同事想針對此關係作進一步的探究

漢索曼等人利用四季排列的模式(順序或是隨機)作為研究材料,並以線上的問卷作為工具。首先讓實驗參與者觀看一些有關自然景觀的圖片,而在圖片中至少有一棵樹和能夠表現出季節的一些線索(譬如春天的圖片會是綠油油的,冬天的圖片會有雪),觀看圖片後再讓參與者回答問卷,而其中的問題是設計來測量一個人對於感知生命意義的程度,譬如『我的生活是有清晰目標的』和『對於我的人生我覺得有明顯的意義』等問題。

在實驗結果發現,那些觀看以順序呈現的圖片的人回答結果有較高的生活意義程度;也就是說在觀看以春、夏、秋、冬圖片順序呈現的人自評生活意義程度,會比那些隨機呈現圖片的人還要高。

但這個關係不限於此,研究者還發現若圖片按照的順序有一定規律譬如秋---冬(以倒序法呈現)也會比那些毫無順序的隨機圖片排列(譬如冬夏秋春)自評顯得生活更有意義。

研究者更進一步發現,這樣的關係甚至會發生在那些有一致關聯但不易被察覺的事物上,譬如給參與者看到一組詞彙『海邊』-『扇子』-『太陽』在表面上他們毫無相關但實際上存在著共通性『夏天』,而這樣的關聯組合也會比隨機無相關的事件更讓人覺得生活有意義。也就是說事件的關聯性並不一定都是外顯的,有時候事件的關聯性是我們無法有意識地察覺。

就像研究者所說的:『我們並不是宣稱這項研究結果就是決定生活意義的唯一方向。』
當然還是有一些像是宗教信仰、社會支持等其他原因一起交互作用,才能使我們的生活真正的活得有意義!








原始文獻:
S. J. Heintzelman, J. Trent, L. A. King. Encounters With Objective Coherence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. Psychological Science, 2013; DOI: 10.1177/0956797612465878

外電來源:
http://www.sciencedaily.com/releases/2013/04/130430151640.htm

圖片引用:
http://c.tw.rakuten-static.com/front/www/img/magazine/life/2013/060301/01.jpg